從上世紀 70 年代晚期,喬治·盧卡斯為《星球大戰》系列而特意成立了工業光魔特效公司,到后來在《終結者2》和《侏羅紀公園》中擯棄了傳統定格拍攝技術,采用機械模型 + 電腦動畫的現代數字特效合成制作方式的運用,開創了電影數字特效制作的新時代。
如今《泰坦尼克》中的巨輪沉沒、《變形金剛》中的汽車人、《2012》中的末日世界、《阿凡達》中的外星球,背后是無數個特效技術人員帶給大家的一場場視覺盛宴,數字特效的革命逐漸成功了。
有人說過:“如果把電影比做夢工廠,那么數字特效技術就是夢工廠的造夢機器。”
這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,數字特效也在不斷進步,數字特效呈現出在電影制作中的比重越來越高、制作周期越來越長、前后期制作更加緊密、制作流程更加細分、分工合作的態勢越來越明顯的特點。
當《侏羅紀公園》、《泰坦尼克》等好萊塢商業電影廣泛應用數字特效取得驚人效果的同時,數字特效技術在國內也開始備受影視制作行業的關注,國內開始從事影視數字后期特效制作的公司相繼出現,但其業務范圍多集中在廣告制作領域,由于規模和技術限制,使得有能力從事電影特效制作的公司相當有限。
2000年的時候中國有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使用數字特效制作的影片《緊急迫降》,這是多么一件可喜可賀的事。后來國內電影數字特效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引進了很多國外的技術和人才,采用特效制作的電影比例逐年增長。
由于國內數字特效技術的發展愈加成熟,涌現出了更多工藝精湛的作品,比如《畫皮2》《太極》《唐山大地震》《金陵十三釵》,不僅僅自己的國產電影,中國的特效團隊還參與了國外大片的特效制作比如《雨果》、《變形金剛4》等。
一部電影大片由于工作量巨大,又受到上映周期的影響,所以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分工并不是什么奇事,國際化的電影特效制作模式分工極為細致。相比較好萊塢流水線般的工業流程,國內的電影特效制作流程則更為靈活。
隨著好萊塢競爭壓力逐漸加大,很多特效公司盯準了亞洲市場,紛紛在亞洲開設新公司,而我們國內的市場也因此受到了沖擊,在電影數字特效工業化的進程中,中國也逐漸走向成熟,大量的特效公司與渲染企業相繼崛起,面對國際市場的沖擊我們能否迎難而上,把這一挑戰轉化成為機遇,讓我們拭目以待!